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展期:2019/01/01 至 2019/03/24

宜蘭市公所於1月1日上午十點於公所後方市民之森廣場舉辦「《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第5檔展覽開幕典禮」。第5檔展覽「陳澄波《淡水澄波》&阮義忠《淡水小鎮70年代》&馬偕博士《從滬尾街到噶瑪蘭》」展出時間為108年1月1日至3月24日。

        公所這次有幸獲得真理大學校史館的協助,獲得馬偕博士的圖像授權,《從滬尾街到噶瑪蘭》將展出馬偕博士在淡水以及宜蘭的身影,有馬偕博士為臺灣人拔牙的有趣景像,也有日常生活的側拍,現今猶存的滬尾偕醫館也有入鏡。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3月21日~1901年6月2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醫師與長老教會牧師,於19世紀末期至台灣傳教與行醫,漢名叫偕叡理,在臺灣,一般人皆稱為「馬偕博士」或「偕牧師」。

        公所這次很榮幸得到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的授權,得以輸出陳澄波先生有關於淡水主題的近30幅畫作,這次的《淡水澄波》將展出陳澄波先生在淡水遊歷期間所詮釋的當地景像,陳澄波先生當年畫筆下的一些建築今日依然可見,像是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紅樓、白樓、福佑宮以及木下靜涯故居等,遠景的觀音山更不用說,若帶著這些美麗畫作的映象來到今日的淡水,建築天際線會有所不同,但我們能藉畫家之眼,重溫滬尾街之美;同時期還有許多重要的臺灣本土畫家,如陳植棋、楊三郎、李石樵、李梅樹、廖繼春、倪蔣懷也在類似的寫真角度記錄下1930年代的滬尾街建築群像,以及淡水自然風景,我們若與陳澄波先生的畫作相較,可以看出陳澄波先生在風格與技法上的實驗性嘗試,以及那個時代的畫家們對於淡水風光的喜愛。陳澄波先生1895年生於嘉義,1924年考進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1926年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日本殖民時代臺籍畫家中的第一人。1929年畢業後陳澄波前往上海任教,除和藝壇人士密切交往外,在個人的創作上也展開了極具實驗性質的多方嘗試,包括「中西融和」的畫法和「前衛思潮」的探索。1933年陳澄波返回臺灣定居,次年,便結合臺灣全島畫友組成「臺陽美術協會」,該協會迄今仍然是全臺最大的民間美術團體。而在創作上,陳澄波先生盡情地發揮自我的熱情,留下大批動人的畫作。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陳澄波積極宣導美術,並計畫籌建美術學校,1947年受228事件牽連而罹難,得年53歲。

        阮義忠老師這次的展覽《淡水小鎮70年代》,展出的是阮老師1970年代在淡水拍攝的許多在地生活的剪影,我們可以透過阮老師的鏡頭,看到40年前淡水的人事物,有重建街街景、已不復在、只見於回憶中的交通工具與生活用品;有瀟灑女子們的背景,有在街道上玩耍的孩童。攝影可以是現實的斷面,也是攝影者的敘事,這些照片是當地人屆時的生活點滴,也是阮義忠老師想要點描的淡水風貌。阮義忠老師這次策劃的聯展,引領我們追隨140年以來淡水小鎮的流變,從為了傳教與實現志業而來到遠方的馬偕博士行腳,到用畫筆畫布將風景、人物與心境投射到視覺藝術作品上的陳澄波先生,以至於用攝影捕捉建構小小凝結又悠遠世界的阮義忠老師,不同的媒介載體,傳遞的是同樣的臺灣在地的生活故事,跟如今觀光商業繁榮的淡水區相比,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脈絡在同樣的地景匯流所產生的不同韻味,《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希望透過聚焦每一塊台灣土地的機會,與大家分享台灣的美好。


 BACK